《積善:生命的改變,始終源於心念》讀後感
首先要說,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是一本讓人感到很有力量的書。之前在介紹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時,我也曾提到那是一本讓我感受到文字力量的書,書中文字就如同崇建老師的說話,讓人感受到的是「溫暖」。而這一本許峰源老師所撰寫的《積善:生命的改變,始終源於心念》,讓我感受到的是強大的…

首先要說,我很喜歡這本書,這是一本讓人感到很有力量的書。之前在介紹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的對話練習》時,我也曾提到那是一本讓我感受到文字力量的書,書中文字就如同崇建老師的說話,讓人感受到的是「溫暖」。而這一本許峰源老師所撰寫的《積善:生命的改變,始終源於心念》,讓我感受到的是強大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我想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提到的下面這句話。
人一輩子的力量、成就與幸福,取決於我們曾經深刻接觸過的生命。
許峰源的著作,從書名來看,我個人會覺得都是「心靈雞湯」類的,而我其實有一段時間都沒有看這一類的書了,因為我覺得這一類大部分的書籍,在看的時候都會覺得書中的話語很有道理,很有正面力量,但看完後那種激勵的心情就隨之而去了。不過這本書讓我改觀,我覺得它不同於網路上可搜尋到的一些金句,作者書中的良言,都來自一則又一則親身經歷的故事,背後所帶來的深刻省思。這也是作者成長背景以及個人奮鬥過程所累積而來的人生經驗,所體會出的待人處世之道,並非刻意造就出來的文字賣弄。
關於作者 — 許峰源
作者許峰源是一名律師,現專職為作家,成長在三重的豆干厝,小時候家裡人口眾多,僅仰賴其父親賣臭豆腐維持一家生計,生活極為貧窮困苦。所以從小他就立志要賺大錢,改善家裡的環境,學習過程一路成績優異,大學順利考上台大法律系,應屆畢業考上律師,之後也成為補教名師。
我在臉書已經追蹤許老師一段時間了,忘了當初是什麼樣的因緣際會知道他,可能是在TED演講上看到他勵志的故事,進而追蹤到現在,雖然知道他有寫書,但其實我並沒有買過任何一本。前陣子臉書上出現他的廣告,是書商的優惠活動,一次購買他的所有著作,可以有不錯的折扣,所以當下我就直接買了。
拿到書後,我可能不像一般人,會從第一本開始看,我挑了最新的一本著作,就是這本《積善:生命的改變,始終源於心念》來閱讀。一開始看到這本書名的主標題「積善」,我直接聯想到的是愛瑞克在《內在原力》提到的「利他」。
從其著作和網路上可搜尋到的許多相關影片,作者經常引用《易經》裡的一句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善」二字,我的解釋就是「為他人著想」,就像作者從小發奮讀書,為的其實不是自己而是家人,但在其父母離世後,突然失去人生目標。重新認識自己後,找到新的方向,也就是持續的到處演講以及透過出書,來影響和幫助他人。
我與峰源老師的共同之處
在看這本書的過程中,同時我也觀看了一些在網路上可搜尋到的作者相關文章和影片,大多都是講述其生長歷程,以及他的價值觀。峰源老師擅長於透過小故事的分享來點出一些人生大道理,不論在其著作或演講中都清晰可見。閱覽過這些之後,我發覺我和峰源老師有幾個共通點。
ㄧ、我們都姓「許」
雖然說是共通點,不過全台灣有幾十萬人都是這個姓氏,也沒啥特別,這就當作我硬要跟作者扯上一點關係,簡單帶過就好,XD。
二、父母都是「雲林」人
雖然我稍年長作者峰源老師幾歲,不過我們父母那一代,很多人都是從*中南部北上發展,這個共同點其實也是沒有太特別之處,但「同鄉」這一點感覺關係上又更近一些。(*註:根據官方定義,雲林是「中部」,不是南部。不過民間有一說法,濁水溪以南就是南部。有興趣的可以搜尋更多資訊或看一下「哈哈台」的相關影片)
三、父母皆因「癌症」過世
作者在很多地方都有提到,他從小發憤圖強,唯一的動機就是要改善家裡環境,等到有能力後,父母卻相繼離世。我在列這一個共同點時,其實也一直猶豫要不要寫,因為我從來沒有在這樣的平台上說過這樣相對私人的事,雖然說我的粉絲團也大多是親朋好友居多,也都知道這些狀況,但畢竟「死亡」的話題一直都是避諱談論的。父母的早離世,雖然讓我免於和大多年紀與我相仿的人面臨所謂「三明治世代」的壓力,但那種「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應該是我們這樣的子女能有共同體會的。在這裡也要特別先摘錄書中一個小故事中的這段話。
「我們倆這世人最大的責任,就是把這三個孩子晟養(臺語:扶養)長大。儉腸凹肚(臺語:省吃儉用)一世人,沒賺到什麼錢,就賺到三個孝順、懂事的孩子,我們已經很知足了。」
這一段話是書中某一篇故事中主角對作者所說的話,看了讓我特別有感觸,我的父母也是用這樣的想法把我們扶養長大。雖然沒有窮困如作者小時候,但也能感受到父母犧牲奉獻自己一生,別無所求的偉大慈愛。
四、都有兩個「女兒」
談論完嚴肅的「死亡」話題,接著轉換一下心情,談一下子女吧。峰源老師有兩個女兒,書中也有一個篇章都是關於他和女兒們的小故事,可以看出作者對子女教養的觀點,以及如何從生活中培養子女面對未來的道路。我的兩個女兒相差了七歲,大女兒雖然已經小五,但還是經常可以感受到她面對小女兒爭寵的不滿,加上上面還有一個哥哥,被夾在中間。對這個大女兒,我其實知道她感到不公平,但我卻又希望她應該懂事點,不要跟妹妹計較。不過這是我的期望,要如何同時滿足每個孩子的期望,是父母難為之處,也是必修功課。
積善人生的四本存摺
把人生用金錢的概念作比喻的話,積善就如同是累積金錢。作者在這本書中將其分成四本存摺,分別是「自我」、「財富」、「家庭」、「緣分」這四本人生存摺,如何在這四本人生存摺中累積和實踐,是這本書最主要傳達的概念。
說到這,我又要再點出另一個與我的巧合。我在兩年前開始接觸「子彈筆記」,雖然沒有很徹底的實踐,但在子彈筆記中最前面設定願景的部分,我也都習慣把目標區分為三大部分,恰巧就是「個人」、「財富」、「家庭」這三塊,與作者提出的四大存摺中的三項是相同的。並不是我一直要刻意跟作者攀關係或什麼的,當然這也可能跟很多人的目標分類大同小異,但這的確是我一開始看到本書大綱後的直接反應。有圖有真相,我把我在子彈筆記最前面的「願景設定」截圖如下。

我刻意用了三個結尾皆為”y”的英文單字,作為達成所謂「理想生活」需涵蓋的各區塊的代表意義和目標。不過這一部分並非本文重點,有機會再另外寫篇文章,描述我在子彈筆記上的實踐方式。
「積善」的練習
書中主要針對上面提到的四本人生存摺,提出如何在每一本存摺實踐「積善」這個核心思想。因為每一個篇章都是透過幾則親身經歷而引出一些道理,我在閱讀的感覺,很像是作者本來就寫好一篇篇的小文章,然後再將這些文章依照分類重新整理過後,最後集結成冊。閱讀起來非常輕鬆,就像是在看一篇篇的小故事,但每一則小故事都能讓人有所省思。這篇文章並不會介紹這些小故事,而是我個人在閱讀後的一些想法和書中語句的節錄。
其中「自我」的積善練習中,我特別有感悟的是這一段話。
人與人的差別,不在於想到了什麼,而在於做到了什麼。
換句話說,就是「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們一定有很多想做但沒做的事,因為總會替自己找藉口,或者說沒時間。這一段話也跟書封上的這麼一段相呼應。
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不要分心,做內心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做、一直做就對了。持續將善念付諸行動,你將會遇見生命中最深層的力量與幸福。
人往往在做一件事情沒有達到預期的成果時,就容易自我懷疑,產生放棄的念頭,縱使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但往往因為現實的殘酷,結果與期待落差太大,導致初心不再,將滿腔情懷封閉起來深埋心中。
在「財富」的積善中,我在閱讀之前,原本認爲作者會提到一些財務思維或者理財方法之類的。但我完全錯了,或許我太膚淺,把「財富」單純看作只有「錢財」,然而這個篇幅完全沒有提到什麼如何賺錢或累積錢財的方法,其中的一個單元標題,就能簡單解釋如何看待這一切。
真正的富裕,是累積福分存款
其實作者也明白提到,在他剛擁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時,意氣風發,甚至也覺得「人要衣裝,佛要衣裝」這句話非常有道理,於是需要名牌加身來襯托出自己的身分地位。但在一次應酬後回到家,洗澡後看到赤裸的自己,探索內心並詢問自己「脫下衣裝,我還剩什麼?」,突然女兒冷不防的一句話,讓他點醒,面對自己的本來面目。
人一輩子的成功是沒有公式的
我們在看了很多成功學的書籍,或者閱讀許多名人傳記,對於成功到關鍵,應該都脫離不了努力或者一些特定法則。不過作者這邊提出一個觀點,成功最大的關鍵是在「運氣」,可能有些人無法認同這樣的論點,但事實上或許就是如此。但「好運氣」的發生,我想跟前面提到的「累積福分」,或多或少也脫離不了關係,不會是平白無故的獲得。
在「家庭」的積善方法中,作者主要描述和女兒們在生活中發生的一些小插曲。我認爲在此篇章要傳達的觀念是,孩子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如何透過「身教」作為孩子們的榜樣。其中一段小故事中,提到兩個女兒為了曼陀珠發生爭端,以旁人的角色看來生動有趣,但同為父母的我們,在日常中也經常要排解手足間的紛爭。而作者提到的方法「不責罵、不論斷,安靜陪伴就好」,我覺得就和我去前介紹過的薩提爾作家,李儀婷老師,在其著作分別提到的對話工具「聽核心」與「陪跑界協心」中的第一步是相同的,也就是「傾聽」與「陪伴」,就能安定孩子的情緒。
讀了那麼多書,我自己是一本值得閱讀的好書嗎?
作者的這一個單元標題,我看了也是特別自我反思。我看的書不是特別多(買的書倒是不少,哈),看書的目的大多是為了解決問題。像是看親子教養書,就是為了和子女有良好的溝通。以薩提爾相關的書籍,雖然懂得其核心概念,但實際上要透過日常對話來練習,真的不容易。常常在小孩發脾氣或頂嘴的時候,我也會去想,是不是我平常這樣對孩子們這樣說話,所以他們也有樣學樣呢?又或是,希望孩子養成閱讀習慣,但自己在他們面前有這樣做嗎?或者是否有試著一起坐下來安靜地各自讀自己有興趣的書呢?
關於「緣分」的積善,我的解讀就是「人脈」的積累。我們在很多成功人士提到其經歷時,常常聽到說他們在生命中遇到不少貴人相助。的確,光靠一個人努力是不夠的,但所謂的貴人,也不會無緣無故來出手相助,一定是這些成功人士身上有某些特質,才能吸引貴人的到來。這些特質是什麼?就是真實的自我,是價值觀,是所處環境中所淬煉出來的生命。
後記:寫此篇文章的動機
我的部落格和粉絲團的更新頻率不是太高,有更新文章時大多都是分享像這樣的讀書心得,不過也不會是看過的每一本書都會特別寫文章分享。那為何我會寫這一篇心得呢?當然他是一本值得看的好書,這點無庸置疑。不過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在前面有提到,我是因為看到臉書廣告的書商活動進而購買,拿到書後我其實還特別拍了照,並且用私人帳號在許峰源老師的該則廣告PO文中留言。沒想到隔天收到許老師的臉書私訊(判斷應該是本人,不是小編之類的),當下我是有點驚喜的,而我回覆中提到我有空會分享讀書心得,所以這篇文章也自然就孕育而生。
這一件小事可能旁人看起來沒什麼,不過能收到作者親自的一個小小問候,感覺是有被激勵的,就如同我之前寫過兩篇讀書心得,是關於前面提到的李儀婷老師,後來也看到李儀婷老師在文章後的留言。雖然說我這樣的動作,看起來好像刻意在「蹭」名人,的確這樣可能也對我的部落格或粉絲團帶來一些流量,但比起流量,收到作者本人小小問候的正面鼓勵,是更有實質上的意義。
最後,分享在書中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做為結尾。也期許自己能透過積善來蘊養生命力量,並帶給更多人正面的影響。
一個人的生命底蘊,毋需多餘的語言、包裝、修飾,我們的存在,就是真實,就是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