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懂一本書”-知識變現的實踐者-樊登

你究竟只是把書看過一遍,還是真正讀懂一本書?


你究竟只是把書看過一遍,還是真正讀懂一本書?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在看了一些書或聽了一些說書人講過的書以後,當下覺得獲益良多,但過了一陣子之後,就對書中的內容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我知道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看到或聽到有什麼自己有興趣的書,就先買來打算有空的時候要看一看,但大部分結果都是擺在書架上累積灰塵而已,所以就會想看看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更有效率地看書,而且能真正的吸收書中的知識。

像我自己前不久也買了一本日本速讀冠軍“角田和將”寫的書-“讀得快,記得住,月讀30本的超強讀書術”,裡面也提及了作者本身實踐的速讀法,不過這兩本書的讀書法不盡相同,但以概念來說其實是相同的。這一點我覺得跟目標設定很類似,目標的達成其實不是最主要的重點,過程的實踐才是關鍵所在。意思就是,不是把書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就好,而是真正把內容給讀懂,而這其中的關鍵是在你看完書後做了什麼。


你知道樊登是誰嗎?

如果你平常就是個愛看書的,應該都聽過樊登這號人物才對,他是中國最大線上讀書會的創辦人,很多人愛聽他講書,雖然我本身沒有訂閱他的說書平台,但聽過很多人提及他的名號並推薦其讀書會。這樣的平台在國內也有,像我本身有訂閱的“大大讀書”就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我也有在Podcast訂閱某些專門說書的頻道,這邊就不花篇幅介紹,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尋並試聽找尋自己適合的說書人。

樊登是一位工科男,他會走說書這條路也是在因緣際會的情況下開啟的,加上其本身在大學期間加入辯論社,所以在口條和思考邏輯上,都已經累積了相當的經驗,相信這也是其能在說書這條路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讀懂一本書的方法

坊間有很多書籍都在講讀書的方法,這和我們在求學階段所謂的讀書其實不太一樣,但道理還是相通的,怎麼說呢?這回歸到讀書的目的,本質上都是為了“學習”,但學習可簡單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所謂觀光式的學習,目的是就像是去一個觀光景點只是為了拍照跟打卡,表示我有來過了,對應到學習就是為了學而學,以台灣的教育為例,我們從小到大在學校所受的教育大部分都是屬於這種,為了考試而讀書,考完用不到就自然忘光了。第二種就是作者所謂沉浸式的學習,將所學到的的東西內化成自己的知識,而如何做到就是這本書主要講述的內容。

要做所謂的沉浸式學習,才能真正讀懂一本書,以作者的建議,就是透過講書去達成。這讓我想到我之前某篇文章提到的輸入與輸出的概念,以讀書為例,輸出的方式可以透過寫作和講書,我們才能依照自己的邏輯去解構一本書的內容。而這必須經由刻意練習去養成,也就是要有一段時間持續的積累。講書所帶來的好處不單只是讓知識內化,而且還有機會帶來經濟上的實質效益。書中提到一個概念,知識是一種強勢貨幣,簡單來說,你買一本書或許花個兩三百塊,但透過講書,有機會得到十倍以上的收穫,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說,買書是CP值最高的投資。


讀什麼書?如何選書?

除了講書之外,作者也提到一個關鍵,就是要如何選書?樊登提到,選書首重的就是建設性和科學性,所謂建設性就是書中內容對你是否能有實質上的幫助,而科學性就是其效果是否有經過驗證。作者還提出一個他自己發明的TIPS選書法,TIPS分別代表四個英文單字,這邊不特別提,有興趣的稍微Google一下就可以找到其他人的介紹分享。

另外,還有一種簡單的選書依據,就是看你是否有目的性的選書,譬如說,你現在想學程式設計,那肯定是選擇相關的書籍,這類書籍大部分的是所謂的工具書,依照書中內容操作就能有一定的成果。或者說想學投資,那就會依照想投資的標的去選擇相關的書籍來閱讀。相對的,沒有目的性的就是所謂的自由閱讀,相對於目的性閱讀是往專精的方向前進,也就是深度,而自由閱讀能涉獵的範圍就很大,增加的是知識的廣度。這兩類的閱讀沒有什麼好壞的比較,但都是必須的,也沒有甚麼比例上的限制,取決於個人。


透過心智圖梳理一本書

最後,作者提供一個方法,就是透過心智圖,將一本書的內容整理一遍。而且這個動作建議在看書後一段時間再進行,書中提到這段間隔是一個星期,原本我覺得好像太長,但實際操作上好像也沒想像的忘了那麼快。我也試著用這個方法,針對這本書寫了這篇文章,我在看書的當下其實就有簡單列幾個要點,在繪製心智圖時,在大略翻一次大綱,然後就可以依照心智圖做輸出的動作,不論是寫作或講書,都是個不錯的執行方式。

書中最後雖然作者有公開他個人的幾張心智圖,而且強調價值不菲,但我個人覺得其實用處不太大。因為那是依照他個人邏輯繪製出來的,頂多就是用來參考如何繪製,或者推敲他大概的邏輯。加上每一張心智圖除了有手繪版,還附上文字對應版,或許是因為怕有些字太潦草看不懂,因而貼心的附上文字版,但我還是多少有充頁數的感覺,所以這一部分我只大概的掃過而已。

總的來說,這本書是很值得推薦的一本書,尤其是這個心智圖整理法,接下來我應該都會依照這個方法操作,有機會再來推薦其他好書給大家囉。

Read more

終於來到真正的九局下半 - 周思齊

終於來到真正的九局下半 - 周思齊

今年的中職例行賽已來到尾聲,季後賽的對戰組合也大致底定,身為象迷的我,當然很高興看到兄弟再次挺進台灣大賽,也有機會再次拋下黃彩帶。 回顧今年中職的大新聞,投打端的兩大活化石神獸級人物的退休,絕對是毫無疑問的重要事件。很幸運的我也參加了在大巨蛋舉辦的周思齊引退賽及賽後的引退儀式。如果有看過周董那段幽默又感性的演說,相信你的內心應該都有所觸動。 2019年,周思齊出了一本類自傳,書名為《GAME ON! 周思齊的九局下半:棒球教會我的那些事》。(今年因為引退年,又更新封面再版並增修部分內容)。如果有注意到周董當年的成績,從數據來看,跟前一年比起來大幅衰退,不免讓人覺得身手不如以往。 但從打席數可以看出,較前一年少了一大半,我不免臆測是否為總教練的信任度不夠(?),或多或少因此影響到成績。成績的退步加上這本書的出版,容易讓人聯想,周董是否要考慮退役了? 但沒想到,隔年、2020年,周董再次打出年度MVP等級的身手,(難道真的是因為換教練!?),直到今年,才正式宣佈要引退的消息,這場九局下半打了足足有五年之久。 八萬人次參與的引退儀式 今年中職開季前,周董就已經舉辦記者會宣告今年

By 三寶爸工程師
閱讀心得|《致富覺察:培養點石成金的財富腦 》

閱讀心得|《致富覺察:培養點石成金的財富腦 》

我崇拜的郝哥郝旭烈出新書了!還記得去年四月他出了一本《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那時候我看了真的不斷被書裡金句連發擊中,也在臉書上連續發表了好幾篇小小心得推薦分享該本書。 這本新書還沒上市我就已經預購了,可見我是多麼期待。出版到現在約兩週,臉書上也很多人分享推薦過了,我一直到現在才開始動筆寫下心得,其一原因是我其實還沒完整看過整本內容;其二是看到其他人推薦文都寫得很棒,讓我自覺不如,遲遲不敢下筆。 每個人都想「致富」,所以你看大多書名有「致富」的,都相當熱賣,甚至書名類似、或是把字詞顛倒,讓人搞不清楚是哪一本,都一樣暢銷。想是《致富心態》、《心態致富》、《致富思考》、《思考致富》,你搞得清楚嗎? 不過,我認為郝哥這本《致富覺察》不完全是一本「理財」書,而是告訴你,如何從財富「思維」的培養,進而建立幸福的「人生」。靠的就是書中提到的三杯「察」,覺察、觀察、洞察。 「財富自由」追求的是自由,

By 三寶爸工程師

《原子習慣》書籍重點

更新:這篇文章其實是透過跟ChatGPT對話內容所整理出來的文章,詳情請見我的臉書粉絲團文章 https://www.facebook.com/3kids.engineer/posts/634827241984759 ====== 以下為原文 ====== 《原子習慣》這本書是由James Clear作者,提供了關於如何通過積極地構建健康的生活習慣來實現目標的寶貴指導。它探討了許多關於習慣形成和改變的原理和技巧,並提供了實用的方法來改善生活和達到目標。 《原子習慣》的主要重點 1. 習慣的力量:關於習慣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和成功。 2. 習慣的三個部分:觸發、行為、獎勵。 3. 習慣的構建:如何構建新習慣,以達到目標。 4. 習慣的改變:如何改變不良習慣,並保持新習慣。 5. 習慣與目標:如何使用習慣來實現長遠目標。 習慣的力量 好習慣可以幫助人們在生活和事業上取得成功。以下是一些實際的例子: 1. Elon Musk:他每天會安排高效的工作時間,並遵循固定的睡眠時間表以保持生產力。 2. Oprah Winfrey:

By 三寶爸工程師
孤獨旅遊者|「鹿港」不是只有老街和天后宮而已

孤獨旅遊者|「鹿港」不是只有老街和天后宮而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一部由漫畫改編的連載日劇《孤獨的美食家》?劇中主角總是在外出拜訪客戶後,隨意地找了間附近的餐廳一個人用餐,看著他一邊吃、一邊由口白唸出當下的感受,都不自覺的讓人身在其中,是很特別的一個節目。 前一陣子,聽一位公司已婚且有小孩的男同事說,他要趁年底休長假時獨自去日本玩。這位同事的前一次長假也是一個人去單車環島,主要是因為他的小孩也都大了,不需要特別照顧,也不會想跟他一起出遊,不過聽了還是心生羨慕。 沒想到,我在沒有特別計畫的情況下,也有了這樣的機會。雖然只有半天的時間,不過有別於之前的旅遊都是和家人一起,這次是我自己一個人,所以文章標題我聯想自這部日劇,但對於旅遊,我稱不上專家,所以我把自己叫做「孤獨旅遊者」。再者,我的部落格也不是以旅遊和美食為主體,這一篇只是剛好有這個機會,體驗了不一樣的旅遊,趁著感受還在的時候把它分享出來。之後會不會有類似的文章,我也不確定,就看我會不會再有類似的時間與機會囉。 一個人的「鹿港」半日遊 這一天我老婆要到鹿港參加公司舉辦的研習活動,因為沒有買到高鐵票的關係,加上我也剛好休假,一大早我們就趕快把三個小孩都送到各自的學校後,接

By 三寶爸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