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致富覺察:培養點石成金的財富腦 》

我崇拜的郝哥郝旭烈出新書了!還記得去年四月他出了一本《贏在邏輯思考力:玩一場擴張邊界的遊戲》,那時候我看了真的不斷被書裡金句連發擊中,也在臉書上連續發表了好幾篇小小心得推薦分享該本書。
這本新書還沒上市我就已經預購了,可見我是多麼期待。出版到現在約兩週,臉書上也很多人分享推薦過了,我一直到現在才開始動筆寫下心得,其一原因是我其實還沒完整看過整本內容;其二是看到其他人推薦文都寫得很棒,讓我自覺不如,遲遲不敢下筆。
每個人都想「致富」,所以你看大多書名有「致富」的,都相當熱賣,甚至書名類似、或是把字詞顛倒,讓人搞不清楚是哪一本,都一樣暢銷。想是《致富心態》、《心態致富》、《致富思考》、《思考致富》,你搞得清楚嗎?
不過,我認為郝哥這本《致富覺察》不完全是一本「理財」書,而是告訴你,如何從財富「思維」的培養,進而建立幸福的「人生」。靠的就是書中提到的三杯「察」,覺察、觀察、洞察。
「財富自由」追求的是自由,不是財富

三杯「察」的概念,我其實在去年底就親耳聽郝哥說過了。那是一場在淡水益品書屋所舉辦,由郝哥本人主講「財務思維,幸福人生」的講座。當天我特地帶著書去給郝哥簽名,那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郝哥本人,就跟想像中的一樣平易近人,非常和善。
那天我有特別注意現場參加的民眾,應該有一半以上都是稍微年長的。或許是平日下午的關係,也或許是他們比較有本錢財務自由?或是都屆齡退休的原因?也可能都是和我一樣慕名而來吧!?
我還記得當天郝哥在開頭時,問在場聽眾一句話,「大家覺得我現在是在工作嗎?」
郝哥也在新書中提到,他在回台後,經常在臉書分享騎車上陽明山的照片。於是旁人都認為他「退休」了,但他其實他只是在分享他的「生活」。演講、授課、騎車,都是他「生活」的一部分。
我想郝哥在「金錢」的使用上充足無虞,這點應該是無庸置疑的。但就像郝哥這本新書中提到的,「怎麼樣可以財富自由?」。每個人對「財富自由」的定義都不盡相同,但共同的迷思都是要「錢賺夠了就能自由」,而把焦點放在「財富」而忘了追求的其實是「自由」。
《這輩子賺多少才夠?》

我還記得,拿到書的當天晚上,我只趁睡前的小空檔看了一下前言。而隔天早上,我抽空去騎了一下腳踏車。在騎車的時間,我習慣聽Podcast。所以我想說,這本新書剛出,正是在宣傳期,應該有Podcast訪談郝哥聊這本書吧,那我趁還沒看書前先聽看看!
果然,我在郝哥自己的Podcast頻道「郝聲音」一下就看到他接受「哇賽心理學」的精彩對談這個單集。內容很精彩,推薦大家不論有沒有看過這本書,都可以去聽看看。
在聽完這個單集後,因為App自動播放的關係,接著下一集是郝哥專訪《這輩子賺多少才夠?:【行動清單×10張表格】逆轉勝!成為自己的富一代》這本書的作者,黃士豪,談論這本書的內容。
誒~就是這麼巧!你知道嗎?我睡前習慣看一下電子書,而我那段時間就剛好在看這本。我記得是聽某一集歐陽立中老師Podcast時他推薦的,然後我就好奇買來看了。
書中最主要的概念是,「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樣子?」,很多人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情況下,就等於是毫無目標的追求金錢。呼應前面提到的「錢賺夠了就能自由」嗎?答案顯而易見。郝哥的新書也提到一個從其他書(註:應該是《拆掉思維裡的牆》這本書)看到的公式。
自由 = 能力 - 慾望
《拆掉思維裡的牆》
能力可以培養,慾望可以控制,既然如此,「自由」取決在己。在這個公式裡,並沒有「財富」,對吧!?對於財富的定義,我很喜歡黃士豪這本書提到的這句話。
你的財富是你能體驗多少,而不是你擁有多少。
《這輩子賺多少才夠?》
最近兩位作者在臉書上都有互相推薦彼此的書,建議可以都買來看看,兩本同時一起搭配著讀,應該能讓自己衍伸出更多想法。
不過,我另外想要特別推薦的,是Will黃士豪接受郝哥專訪的後段提到的,就是他正在籌拍的紀錄片《三實而立》。三個「實」分別是實驗、實踐、實現,談的是實現夢想的過程。我的理解是。從「實驗」開始,也就是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概念;然後「實踐」目標,最終「實現」夢想。
從Will的臉書專頁動態看到,最近剛結束首映會,應該近期就會在幾個主要的串流平台中看到,值得期待。我在YouTube找到預告片,提供在此給大家看看。
有錢(Rich)與富裕(Wealthy)

提到有錢人,大部分人聯想的的應該單字應該都是「Rich」。我之前聽過一個說法,「Rich」跟「Wealthy」翻成中文都是「富有的」,但實質上不完全相同。
雖然我在Google翻譯和劍橋詞典看到的,都顯示兩個單字為「同義字」,但我仍比較傾向於把Rich解釋成實質上的錢財,是外顯的「數字」;而Wealthy則是偏向心態面的富有,是生活的「狀態」。
回到郝哥這本新書,所謂的「覺察」就偏向於心態面,也就是書名裡的「財富腦」。上面提到的兩本書,都有這相同的概念,就是「釐清賺錢到底為了什麼目的?」。我認爲這也可以用Simon Sinek的「黃金圈」理論來解釋。先搞清楚目標「Why?」(覺察),再思考方法「How?」(觀察),然後依序執行「What?」(洞察)。
黃金圈理論套用到前面所提《三實而立》的三個「實」,應該也是通用的。從思考面來看,是先確立「夢想」,然後認清「目標」,將其拆解成「MVP」;從執行面看來,則是反過來,先「實驗」、接著「實踐」、然後才「實現」。這也是《與成功有約》裡的習慣之一「以終為始」。
注意到了嗎?不論三杯察、三實而立、黃金圈,都跟「3」這個數字有關。我自己很常用到「3」這個數字,我前幾年有試著寫「子彈筆記」,想當然爾,現在半途而廢了。在子彈筆記的最前面會先設定願景,我就是區分「家庭」、「個人」、「財富」這三塊來設定。
我記得我有分享過上圖左那張,是我在2021設定的願景圖,個人要Healthy,家庭要Happy,財富要Wealthy,刻意用了三個y結尾的英文單字。比起Wealthy,我認為用Abundance(豐盛)這個單字,更能表達我們所追求的,而且任一方面都適合,所以我後來把願景簡化成上圖右那張。
「快樂」是可以追求的嗎?


不論財富自由、幸福人生、豐盛生活,我們都是在追逐心靈上的「快樂」。最近剛好也看了《恆定力》這本書,裡面提到,追求「帶來快樂的生活方式」才是正解。
郝哥常說,什麼最貴?「時間」最貴。在開頭提到的益品書屋那場講座,我也寫下了一些筆記,包括這個公式。
注意力 > 時間 > 錢
我在《人生4千個禮拜》這本書的閱讀心得中也談過,時間管理本身是個假議題,因為時間是無法管理的。郝哥在這本書也提到
時間沒法管,
時間只能留。
《財富覺察》
不論財富、時間,管理的都是「人生」。透過書籍,我們可以獲得知識或他人的經驗,提供正確的方向。所以我前面說,郝哥這本新書不是理財書,是一本人生指引。
方法知道了,剩下就是執行。郝哥這本書的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思考練習」,我覺得是這本書最棒的地方。我們常常在閱讀後,覺得自己得到知識了,實則不然。透過思考,然後輸出自己的想法,才是閱讀的本質。
後記:你「覺察」了嗎?
在寫這篇文章的期間,看到郝哥去上李崇義老師的Podcast,兩位都是我追蹤和學習的對象。崇義老師去年也出了一本《冰山對話》,談的也跟「覺察」有關。書中提出的SAGE跟重建老師說的6A,都是情緒覺察的步驟和要領。
要理好情緒,要先覺察情緒;要理好財富,也要先覺察財富。推薦大家這本好書,細細品嚐郝哥請大家喝的三杯「察」。不論你有沒有買這本新書,也推薦各位參加郝哥在這段時間的新書分享會,去現場聽聽郝哥怎麼說,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